田野记丨地方社会、环境史和“中心主义”语境中的敦煌

田野记丨地方社会、环境史和“中心主义”语境中的敦煌

在敦煌广袤的土地上,寿昌古城遗迹诉说着过往的繁华与衰落。然而,残垣断壁之下,却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龙勒”的含义。

地方传说将“龙勒”解释为“勒龙”的反写,旨在羁縻当地产出的天马。然而,这种说法过于牵强,更可能是非汉语音译的结果。

沿着河西走廊深入敦煌,莫高窟的壮美令人叹为观止。盛唐塑像的华戎圆融、骑兵出行的旌旗猎猎,都勾勒出一幅中古盛世图景。然而,中古之后的敦煌是何模样,却因知识盲区而不得而知。

榆林窟的痕迹,则略微贴近了历史语境。西夏、蒙元时期的元素更为明显,而藏传佛教的影响也留下了醒目的标识。这让研究者看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和帝国变迁的印记。

明清时期的敦煌,则是一个半废墟般的西北地方社会。然而,这一时期的敦煌,却有突破常规叙事的潜力。它见证了明朝与北元、西域的互动,也经历了清初移民带来的深远影响。

雍正元年,清廷在敦煌设沙州所,两年后升格为卫。大量移民的涌入,使得敦煌成为了一个全新的移民世界。移民按来源地聚居,地名字号颇具中古遗风。地方秩序的形塑、土地关系的确立、水权的分配,都成了引人入胜的研究课题。

此外,作为地方社会的敦煌,也孕育出了成熟的宗族社会。这为王道士打开藏经洞提供了社会基础。宗族既可能是雍正移民的后代,也可能是晚清时代改造地方社会的产物。

从敦煌延伸开去,对河西地区的思考可以多维度展开。历史演进的循环或线性、区域的同中有异、环境变迁对地方社会的影响,都是亟待探究的问题。

飞机上的火山景观和茫茫戈壁,重新唤起人们对环境的敬畏。环境史视角的引入,将为河西历史书写带来新的可能。有限的人员流动性,造就了敦煌的“中心性”。它成为了亚欧大陆上多维度交互的门户。

全球史视野下的敦煌,有着丰富的内涵。中古的佛光、近代前夜的全球体验,都是值得深究的话题。持续不断的发问,将让敦煌的文化焕发出更多元的色彩。在地方社会、环境史、"中心主义"语境中,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有着广阔的探索空间。

原创文章,作者:讯知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bs.xzxci.cn/2024/11/07/10538.shtml

Like (0)
讯知在线讯知在线
Previous 2024年11月7日 下午10:36
Next 2024年11月7日 下午10:4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