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假慈善诈骗!两部门联合发布防范风险提示
近几年来,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广泛的传播范围、快速的资金转移和打击难度大的特点,假借慈善名义或冒充慈善组织,以各种手段实施诈骗活动,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损害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慈善事业的形象。
为加大慈善领域的反诈宣教力度,提高社会公众识别和防范相关骗术的意识和能力,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和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司联合发布了风险提示。
常见的假慈善诈骗手法
* “捐赠返现”、“捐赠返利”、“配捐”、“投流”、“公益理财”等名义实施诈骗
近期,诈骗分子广泛使用此类手法。他们利用人们的善心和期待回报的心理,以高额返利或配捐为诱饵,诱骗人们向指定的账户或组织捐款,承诺捐款后返还一定比例的现金。
* 冒用国家机关名义或假冒慈善组织网站进行诈骗
诈骗分子假借国家机关名义,声称拥有巨额资金并计划通过某慈善组织进行捐赠,要求捐赠完成后以回流或返点形式返还一定比例的现金给指定的“居间人”或利益相关方。
此外,他们还冒用某基金会网站样式、网站内容,制作虚假国家政策文件、假冒网站、假冒手机APP应用程序,并假冒基金会负责人名义进行网络宣讲、假冒客服进行欺骗诱导,以“激励”、“返现”、“实时到账”等诱惑,欺骗不明真相的群众申购所谓的“扶贫项目”,以公益之名进行网络欺诈活动。
* 利用大病患者心理进行诈骗
诈骗分子利用大病患者急于获得资助或捐赠的心理,以掌握某基金会“配捐”项目、“投流”项目或“公益理财”项目的名义,辅之给予高额回报的承诺,进行诈骗活动。受骗人前期获得的所谓小额收益,实质上是让患者之间互相转款形成的。受骗人的本金大多通过网贷、借款等方式获得,损失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
如何防范假慈善诈骗
* 牢记慈善捐赠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慈善捐赠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基于慈善目的,自愿、无偿赠与财产的活动。任何声称通过捐赠可以获利,承诺大额捐赠并要求预付费用的,都是违反慈善法的。
* 核实慈善组织的合法性
社会公众在向某组织捐赠前,可以通过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慈善中国”(cszg.mca.gov.cn)查询该组织是否是民政部门依法登记的慈善组织、是否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等信息。
* 核实捐赠账户的合法性
面对一些“捐款”链接时,应当加强对相关银行账号等信息的核实,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同样,慈善组织在接受大额捐赠前,应当核实捐赠人的身份、捐赠来源及资金的合法性。通过官方渠道验证捐赠人的背景及资信情况,确保捐赠的真实性。
* 发现诈骗及时报案
任何组织和个人发现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骗取财产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慈善组织发现被其他组织或个人冒用本组织名义从事诈骗活动的,应当及时收集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并配合调查,及时向社会公众进行澄清。
打击假慈善诈骗的措施
* 加大执法力度
公安机关将依法严厉打击假慈善诈骗犯罪活动,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 加强行业自律
慈善组织应加强行业自律,严格遵守慈善法律法规,规范经营行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捐赠资金的使用管理,杜绝任何形式的欺诈行为。
* 开展宣传教育
民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加强慈善领域反诈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假慈善诈骗的识别和防范能力,营造打击假慈善诈骗的社会氛围。
结语
假慈善诈骗严重损害了慈善事业的形象,侵蚀了公众对慈善的信任。各方应齐心协力,加大反诈宣教力度,完善防范机制,严厉打击假慈善诈骗犯罪活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营造健康有序的慈善环境。
原创文章,作者:讯知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bs.xzxci.cn/2024/12/19/389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