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耻感”引发关注,探索其背后原因与应对之策

“休耻感”引发关注,探索其背后原因与应对之策

近日,“休耻感”这一话题引发广泛关注。所谓“休耻感”,即“休息不耐受”,已成为许多职场人和大学生内疚、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性格与个体差异》杂志上近期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有些人在休息时经常感到羞愧、内疚,为了逃避这种负面情绪,于是在本该放松的时间继续工作或学习,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出,但身心疲惫、幸福感下降的代价巨大。

那么,为何有些人无法享受休息状态呢?论文作者给出了四个原因。其一,事没做完,这是无法完全放松的首要原因,对于负责任的人来说,如果工作、作业未完成,就会觉得不应休息,即便休息也会时刻担忧事情无法顺利完成或完成得不够好,从而感到焦虑紧张,且自我要求过高、自认为有很多该做却没做的人,更易产生休耻感。其二,停不下来,有些人在工作、学习上近乎强迫,出于惯性,即使休息时也无法清空脑袋,持续思考单位、学校的事,这种强迫可能源于对职业的追求、热爱,也可能是为了逃避闲暇时的孤独、迷茫、家庭纷争等,而刻意让自己保持忙碌。其三,害怕落后,不停赶路是担心被他人比下去,为保持竞争力,一些人牺牲大部分休息时间,甚至休息时内心也不得安宁,觉得自己放松就会错失机会。其四,认为“休息可耻”,这与现代社会过于强调努力的精英文化有关,人们下意识地认为工作光荣、休息可耻,忙碌成了身份的象征。

然而,经常感到“休耻”,意味着人的精神心理一直处于高压、紧绷状态,会损害免疫力、注意力、情绪等方面的健康,长此以往可能发展出身心问题。同时,轻视休息的人,生活的其他方面也难以平衡,比如会在学习、工作中过度努力,而忽视家庭、人际、健康等责任,也放弃了艺术、锻炼、自我愉悦等能力的培养,影响整体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感。

对于一放松就内疚的人,专家建议通过一些方法重拾休息的能力。首先,要认识到休息是必要的,正如运动学中的超量恢复理论,适当休息是保障体力、脑力和心理健康的必要措施。其次,多点自我关怀,在感到内疚时展开善意的自我对话,告诉自己已经尽力,应该休息。再者,保持内心秩序,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合理日程安排,明确工作与休息的界限,避免工作侵占休息时间,坚持自己的节奏。最后,若上述方法不奏效,可寻求社会支持,靠近能够坦然放松、休息的家人、朋友,在他们的带领下脱离不良观念和不安情绪。

原创文章,作者:讯知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bs.xzxci.cn/2024/12/24/42214.shtml

Like (0)
讯知在线讯知在线
Previous 2024年12月24日 上午2:47
Next 2024年12月24日 上午2:5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