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评级热 vs 内功强

非遗传承:评级热 vs 内功强

近年来,非遗热持续升温,不少年轻人投身其中,成为非遗传承人。然而,近日一些非遗传承人称,他们也面临着“35岁危机”。只是“危机”的表现有所不同,他们所担心的是,如果35岁还没有评上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这辈子可能与国家级无缘。

对此,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多方采访求证,试图与年轻的传承人们一道寻求答案。

什么是“危机”?

要解决“危机”,首先要确认“危机”是否真的存在。

畅杨杨是河南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孟津剪纸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26岁的他曾申报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但没有成功。畅杨杨自称收到的反馈是:作品很好,就是太年轻了。

5年后,31岁的他评上了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发现,2017年发布的《河南省文化厅关于开展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的通知》规定,传承人的申报条件之一为:熟练掌握并承续某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从事该项遗产20年以上),在该领域内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较大影响。

畅杨杨在26岁时,从业时长没有达到要求,这很可能是他第一次参评未通过的重要原因。

记者还在《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工作的通知》中看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定,有传承实践的最低年限(25年)的要求,但从来没有年龄的上限限制。

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教授张毅介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共四级,由各级政府的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负责认定,有严格的程序和制度,需要从县级认定开始,逐级向上申请认定。

在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公示人选中,年龄最大的为102岁,最年轻的为36岁。“35岁危机”的说法并不合逻辑。

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人

关于非遗传承人,有一组概念可能是很多人所忽视的——“传承人”与“代表性传承人”。

现在很多关于非遗的舆论,归根到底是混淆了传承人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概念。人人都是非遗传承人,只要参与实践,就是传承人;但代表性传承人,要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为社会普遍所认可。

某地不愿透露姓名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非遗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定更要审慎。如果因为评选了一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导致其他人不服,出现“评上一个倒下一片”的情况,那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

他强调,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影响力——这是评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基本条件之一,但不是符合基本条件就能评上。

张毅说,既然是代表性传承人,那就一定不是多数人。“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审有严格的制度,特别是某些市和省已经对市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实施绩效评价和财政补贴,名额有限。”

而且,并非每一项非遗代表性项目都适合认定代表性传承人。例如,不久前,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每个中国人都过春节,都是春节的传承人,但谁是春节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很难找到一个可以服众的人。对于此类集体传承、大众实践的项目,更要审慎开展推荐认定工作。

此外,传承不等于传播。现在一些年轻的传承人更关注且擅长设计、包装、直播、跑市场。各界都鼓励年轻人做非遗文创、进行传播,但这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是在不同“赛道”。

传承人想要被评为代表性传承人,首先要掌握并精研非遗的核心技艺,要有坐得住“冷板凳”的匠心精神。

评上不是“一劳永逸”

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上,年轻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关部门也推出了很多研修培训计划、传承人遴选计划等。

例如,河南省于2022年举办“非遗新青年”评选活动,当选者能够收获一些文旅资源等,有助于其拓展市场。

称号意味着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评上了也不是“一劳永逸”。

郑州轻工业大学非遗研究中心副教授王潇介绍,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有取消退出机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收获资源支持的同时,还要尽到“称号”所对应的义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省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核实后,文化和旅游部取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资格,并予以公布: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采取弄虚作假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资格的;无正当理由不履行义务,累计两次评估不合格的;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违背社会公德,造成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的;自愿放弃或者其他应当取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资格的情形。

迄今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共3068人。对于过世或因生病丧失传承能力的,难以履行义务的代表性传承人,不再发放传承经费,但不会取消称号。2019年至今,被取消称号的共12人。

关键仍在“内功”

张毅坦言,现在非遗传承人对于其“职称”或“称号”非常敏感,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绝大部分传承人都在“体制外”,“职称”与“称号”是社会乃至政府的认可,很多时候与他们的经济利益挂钩。

王潇认为,级别认定相当于“背书”,这本质上是一个关于“吃饭”的问题。当他人不了解你的作品时,对方往往将你的身份看作认定价值的标准之一。“不同级别确实会对非遗传承人的平台和资源产生影响。”

畅杨杨坦言,有些非遗展览、研培活动等,对于参与人的级别有特定要求,只邀请省级或以上的代表性传承人参加。不过也有例外,有时候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年龄较大,无法来到现场,该项非遗在人员上出现空缺;有些传承人的作品新颖,能抓住年轻人的审美等,他们虽然级别没有达到要求,仍会被邀请参加。

所以,关键仍在“内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表示,称号是一种肯定,“你的级别高,意味着你是传承人中的代表。当有订单或者活动时,人家容易先想到你、推荐你”。但对他而言,级别对订单数量的影响不大,“我的产品主要靠的是口碑和影响力,人品和技艺在评级前就已经得到了大众认可”。

原创文章,作者:讯知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bs.xzxci.cn/2024/12/20/39523.shtml

Like (0)
讯知在线讯知在线
Previous 2024年12月20日 下午2:34
Next 2024年12月20日 下午2:4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