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博物馆的未来,从观众需求、共鸣度等谈起

圆桌|博物馆的未来,从观众需求、共鸣度等谈起

无限变革:探索未来博物馆的多元维度

近日,一场以“无限变革:未来博物馆的万象之门”为主题的论坛在上海玻璃博物馆举办,汇集了来自文化遗产、科技、艺术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博物馆的未来发展、科技创新以及跨学科艺术实践与策展。

博物馆的未来发展趋势

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安来顺主持了关于“博物馆的未来发展趋势”的讨论。国家自然博物馆首席科学家孟庆金梳理了自然博物馆的历史,指出其正通过拓展室外空间、结合多学科和艺术合作,成为人与自然的桥梁。

苏州博物馆馆长谢晓婷从观众需求出发,谈及了苏博的发展与变化。她强调了观众是博物馆工作的根本,通过创新展览、教育活动和社交媒体扩大影响力。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郑奕则提出,博物馆应当超越知识传播,注重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使其对展览主题产生深刻的个人连接。

博物馆与科技、人工智能

数字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于朕主持了“博物馆与科技、人工智能”的议题。亚洲创始人迪尔曼·图蒙介绍了上海玻璃博物馆“SHMOG NXT”项目,探索实体与虚拟体验的平衡。北师大港浸大联合国际学院院长庄以仁关注技术的应用和控制,强调应适应年轻一代的需求。

独立策展人朱纪蓉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促进个性化体验,但需要平衡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关系。艺术家卢西亚诺·祖比亚加探讨了沉浸式技术在艺术遗产管理中的应用,强调伦理与认识论的重要性。于朕则提倡“创世纪”概念,认为数字艺术可以拓展观众的感官边界。

跨学科艺术实践与策展

艺术评论人王晓松主持了“跨学科艺术实践与策展”的主题论坛。独立策展人魏颖探讨了生物艺术,倡导对生命多样性的理解。艺术家佩恩恩分享了跨学科研究在创作中的重要性。设计师蔡艺璇呼吁超越学科限制,应对全球问题。艺术家迈克尔·耐贾尔展示了跨学科合作在探索太空和未来现实中的应用。

开放的交流平台

本次论坛是上海玻璃博物馆“馆长的客厅”项目的一部分,旨在搭建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各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对话,探索了博物馆在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 焦点从藏品转为观众,满足当代观众的需求。

* 科技创新为博物馆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沉浸式文化体验。

* 跨学科合作打破学科壁垒,拓展艺术表达的可能性。

与会者一致认为,未来的博物馆将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精细化服务,能够实现全人群、全年龄和全内容的覆盖,成为激发观众好奇心、创造力以及社会联系的重要场所。

原创文章,作者:讯知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bs.xzxci.cn/2024/11/06/9964.shtml

Like (0)
讯知在线讯知在线
Previous 2024年11月6日 下午9:06
Next 2024年11月6日 下午9:2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